有時候,小朋友突然變得扭計,出現很多行為問題,可能不是因為他佷頑皮丶故意不和大人合作。反之,可能是他從生活或父母身人吸收了不少的負面情緒,又沒有適當的途徑宣洩,結果久而久之便從行為中反映出來。
就好像有一位我幫他持續做訓練的小朋友,最初上訓練課的時候表現得開朗丶喜歡主動學習並表現得非常合作,經常面帶笑容,但當他升上K3不久後,情況便出現改變了,他變得沉默丶仿佛是滿懷心事,更甚的是他經常會因為小事而發脾氣,表現「憫憎」。
再嘗試了解背後的原因時,便發現原來他自升上K3後便要上小一面試班,更需要到最少10間小學進行面試。最初,他都不明白是什麼一回事,但隨著面試的日子迫近,家長都變得緊張,對小朋友的態度及容忍度都改變了。於是,小朋友就像海綿般將這些情緒都吸收了,最後,累積到某個點,便從行為上表現了出來。
如果這些負面情緒在生活中都是無法避免的,那可以怎樣辦?在2009年的時候,有一位來自美國加州大學的心理學家,Matthew Lieberman便在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的週年會議中提到青少年在面對壓力和負面情緒時,寫一些負面的詩、把情緒記錄在日記當中、甚至抄寫歌詞去表達負面情緒時,其實都可以幫助他們在無意識下調控自己的情緒。
原來他們在發表結果前就找了一批志願者做一系列的實驗,參加研究的人需要連續4日,每日用20分鐘來寫日記,記錄自己的情感或發生了的人和事,期間,需要接受腦掃描,記錄下腦裏不同部分的活動情況。結果發現,當他們在寫下自己的情緒時,腦部的活動情況竟然和一些有意識地控制自己情緒的大腦活動情況一樣。於是,Lieberman便提出記錄下自己的情緒,仿佛可以幫助大腦在無意識下調控自己的情緒。
此外,如果參加者寫的是關乎情緒的經驗或當他們在命名不同的情緒時,他們在腦裏負責自我控制的區域(right ventr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都會變得活躍,從而減少與強烈情緒反應相關的腦神經活動。因此,我就嘗試與有情緒行爲問題的小朋友讀關於情緒的書籍、認識不同的情緒詞彙和製作屬於自己的情緒日記,希望從而令他們學會調控並抒發自己的情感(無論是正面或負面)!
資料來源:OH.爸媽